作者:朱晓鸣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研究生

Dawson讲到,我们对于垂直距离的认识存在这么几个误区:第一,我们不能凭借患者的舒适度来确定垂直距离。通常我们会认为,垂直距离的升高或压低会诱发颞下颌关节疾病,有文献指出,只有在关节本身已经存在病变的时候,我们过度的改变垂直距离才可能引起关节的症状。又或是我们在临床上会采用后牙区合垫的方式,尝试性的抬高垂直距离,通过判断患者是否能够适应来确定我们能否恢复到这样的高度,但是我们要当心合垫所产生的矫形力,通过肌肉的力量压低了相应区域的牙齿,而并非时适应了新的高度。第二,息止合间隙法对于确定垂直距离来说不是一个精确的方法(上文以叙述)。第三,用下颌姿势位来确定垂直距离不是一个明智之举。最近推崇的“神经肌肉牙医学”建议临床上通过运用外界的生理刺激所获得的下颌姿势位,作为确定合位关系的指导。这样的方法往往会造成临床上的过度治疗,不必要的去增高了垂直距离。并且息止合位不管你运用什么方法去确定它,它的变量都太大了。第四,垂直距离的丧失并不是颞下颌关节疾病的病因。这一个错误的观念在口腔领域相当盛行,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结构不熟悉。髁突在关节窝内沿水平轴向的旋转而不是上下垂直的运动造成垂直距离的改变,因而升高垂直距离可以“卸载”关节压力的想法是错误的。

    既然这里讲到垂直距离是跟升合肌群的可重复性的长度有关,那么抬高的垂直距离又怎么能够维持呢?Dawson侦探又根据关节和肌肉的线索,提出了大胆的推论:当我们为了获得一定的修复空间时,前牙区每打开3mm的垂直距离时,咬肌的肌肉长度就伸长1mm,按照上述的理论肌肉纤维的可重复性,伸长的肌肉纤维的力量可能会导致升高的垂直距离不能得到保持,然而在前牙区垂直距离的高度变高3mm时,髁突在颞下颌关节窝内“seat”1mm,抵消了理应伸长的升合肌群肌纤维的长度,使得垂直距离得以保持。很有逻辑性!

    讲了这么多,作为一个修复学小菜鸟仍然对垂直距离的概念既熟悉又模糊,总结起来大约又这么几条:1可重复的升合肌群肌纤维长度决定了垂直距离的高度;2不要将恢复垂直距离作为一个既定的步骤,从而产生过度治疗。而是应该以美学和功能为出发点判断是否需要恢复垂直距离;3如果在有咬合的情况之下,后牙区没有明显磨耗且有稳定的咬合关系,那么前牙区的修复治疗应该在现有的垂直距离下进行;4如果垂直距离必须需要改变,应该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越少量越好。

    从Dawson来解读垂直距离,并不是对这一流派的推崇。只是认为Dawson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关节和肌肉来推敲合学,更能让我这样的初学者抓住一点点思路和灵感。等到我从“小菜鸟”变成“菜鸟”再变成“不怎么菜鸟”,再按照谭老师的“中庸之道”融会贯通各个学派,形成对临床修复学更完美的认知!fighting!

更多牙齿美学修复内容 请关注Tsmile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