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凤娟,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研究生,导师谭建国教授
目前牙科用瓷按制作方法可分为粉液调和型、可压铸型、CAD/CAM三种。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同的材料,可切削加工陶瓷具有比粉液调和型陶瓷更优越的机械性能。下面就对瓷的加工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 按照制作工艺分类:
粉液调和型:
1.1 传统工艺:即手工调和+高温烧结。主要适用于玻璃基陶瓷或玻璃基加部分晶体(主要是白榴石)陶瓷。烧结后由玻璃基质和分散其中的晶体构成,还有少量气孔,体积会发生明显的收缩,因此机械性能较差,仅适用于饰瓷或前牙贴面制作。
1.2 粉浆涂塑全瓷材料:即前文提到的In-ceram。包括尖晶石基、氧化铝基、氧化锆基玻璃渗透全瓷三种。主体是高熔点、高强度的微粒烧结骨架,玻璃质含量较少,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此外微粒骨架在烧结过程中体积收缩很小,因此具有优异的边缘适合性。
可压铸型:又称注射成型玻璃陶瓷、铸瓷,采用失蜡法铸造成型而成。主要包含白榴石增强热压铸全瓷和二硅酸锂增强热压铸全瓷两类材料。优点是形态准确;玻璃成分较多因而半透明性较高;边缘适合性好;氢氟酸可酸蚀,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缺点就是强度相对较低,并且与饰瓷的结合不够强。
CAD/CAM:
3.1 切削成型(减法):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切削工艺制作修复体的技术。多种类型的瓷块可用于切削加工,如可切削长石质瓷(Vitablocs Mark II )、白榴石增强型玻璃陶瓷(Empress)、二硅酸锂增强型玻璃陶瓷( Empress II、IPS emax )、玻璃渗透切削陶瓷(In-ceram)、氧化铝陶瓷(Procera)、部分稳定的氧化锆陶瓷(Cercon、Lava、Cerce)等。
以上两种方法是较为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修复体的最终外形结构进行分类。
更多牙齿美学修复内容 请关注Tsmile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