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石家庄的学生张勇带我去游览赵州桥。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

 

 

赵州桥具有如此神奇的强度和稳定性,建筑学家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但作为一个口腔医生,特别是作为一个口腔修复专业医生,我看到一个令我非常感兴趣的结构。在赵州桥每个拱形桥洞上方的相邻拱石之间都有一个铁制的金属结构-“腰铁”,金属结构-“腰铁”连接相邻的拱石,使相邻拱石紧密结合,不会分离。“腰铁”的最峡部在相邻拱石的连接线上,向两侧逐渐变宽。这不就是嵌体he面的鸠尾固位形啊!

 

 

嵌体是一种嵌入牙体内部,用以恢复牙体缺损患牙的形态和功能的修复体。嵌体是冠内修复体,其固位方式主要是洞固位形。

由于嵌体位于牙体内部,嵌体受力时将力传导至固位型的侧壁后在剩余牙体内部产生拉应力,而牙釉质、牙本质的力学特征是抗压而不抗拉,过大的拉应力会造成牙体折裂,所以嵌体是一种只能修复缺损的牙体组织而不能为剩余的牙体组织提供良好保护的修复体。

 

 

嵌体为了防止修复体水平脱位,需要在he面制备鸠尾固位形。鸠尾固位形的预备尽可能利用缺损区和发育沟,既达到固位的目的,又不影响牙体的抗力。

鸠尾的峡部一般放在两个相对牙尖三角嵴之间,宽度一般为颊舌尖宽度的1/3至1/2。

真是奇妙啊!1400年前的赵州桥已经运用的鸠尾固位的原理。

三年前在洛阳龙岗石窟,又发现了鸠尾固位。龙岗石窟路面的大石头,为了防止相邻石头分离移位,也使用了类似赵州桥的“腰铁”结构。

学科之间,原理旁通。学习不仅是背诵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道理。1400年前赵州桥已经运用了鸠尾部位的原理。

固位是口腔修复学的基本概念,嵌体的固位原理中要以机械固位是基础,辅以粘接固位。满足机械固位就要预备有良好的固位形。